发布时间

搜索

廉史镜鉴 | 入火青瓷转玉盘
发布时间:2021-05-13     浏览量:4417   分享到:

       5月1日,故宫博物院历经两年筹备的最新“陶瓷馆”在武英殿向公众开放。此次展览以固定陈列的方式,从故宫三十六万件珍藏瓷器中遴选出千余件瓷器,按照时代顺序,通过十七个单元,分通史陈列和主题陈列,呈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中国陶瓷历史。

  说起瓷,仿佛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:它可以很宏大,在英语里,这个字也代表“中国”,作为器物的china与作为国家的China相互映照;它也可以很家常,“一桌两人三餐四季”的日常生活里,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。

  瓷诞生于中国,从瓷上,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卓越的痴迷以及审美的境界。“九秋风露越窑开,夺得千峰翠色来”,人们爱青瓷的典雅含蓄,高贵朴实;“定窑花瓷瓯,颜色天下白”,人们爱白瓷如玉的质感,更爱它冰清玉洁、清清白白的意象;哥窑的青釉,如冬日破裂冰面的裂纹,斑驳、残缺,却也有独具张力的“残缺”之美;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红,一改单一颜色瓷器的局面,开创彩色瓷器的新境界;明代的斗彩、五彩,争奇斗艳,色彩缤纷;清代的珐琅彩、粉彩,各种色彩、各种绘画……在中国人的概念里,素雅沉稳,是美;残缺留白,是美;高贵恬淡,是美;内涵丰富,也是美……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沉淀纵情而灵动地展现在瓷器上。

      瓷之美,还在于它不仅仅是瓷器。瓷器的世界里,有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的工匠,他们为烧造瓷器呕心沥血、潜心钻研;有技艺非凡的画师,或疯癫于外,或狷狂于内,创造的陶瓷绘画别开生面;有严谨的督陶官,作为“艺术总监”,一生鞠躬尽瘁;有匠心独运的诗人,将易碎的瓷器嵌入诗词,赋予其对抗时间的硬度……一件普通的瓷器,可能因为一场突然的变故而跟随主人颠沛流离,几百年后被考古学家发现;也可能随着舰队远渡重洋,成为国家的使者……

      从崎岖山林间的一捧泥土,最终跻身殿堂、成为珍贵的物品,瓷之所以能成为瓷,要经历重重考验:首先,要经得住磨砺。一捧泥土的逆袭之路,怎会少得了摔打和磨砺。这捧泥土离开山野,水的涤荡改变了它松散、粗糙的质地,在一次又一次的摔打、黏合、揉搓中,通过“拉坯”塑造,经过反复旋削、挤压、打磨、挖足、施釉、画坯……瓷坯方能塑造成型。

  其次,浴火能涅槃。没有哪一件瓷器,不是浴火而生。窑炉中的那一把火,是朴素无华的泥瓷坯能否成为珍贵瓷器的关键。不是每一个泥瓷坯都经得起上千度的高温炙烤,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,有的瓷坯会脱色、变形甚至爆裂,而有的瓷坯却能与火共舞,“入窑一色出窑万彩”,成为传世精品。一次炼狱也是一次涅槃,是火的锤炼让绵软的泥土也能拥有支撑自己的筋骨。

  瓷的成型何尝不是人的成长?“千磨万击还坚劲”,通往卓越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。唯有雕琢,方能成器,经历涤荡也经受磨砺,那一次次的摔打、一次次的旋削,一次次的炙烤,正是塑造自我的过程。切磋琢磨、百炼成钢,风雪潇潇、寒梅吐香,哪怕平凡微小如泥土,敢于锻造,勇于磨炼,就定能升华自己、绽放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