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庄严雄浑的书法外,颜真卿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,还有他作为一位政治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忠烈之节、凛然之气。
这也让他的一生多了几分悲壮。人们将他视为兼具忠臣与烈士意象的道德楷模,并从他的家风家学中感受其伟大的人格力量。1300多年前,颜真卿在长安出生成长;从政后,他经历的一次次贬谪和擢升,也都始于长安。人生暮年,他以一介文臣的身份,披甲上阵平定叛乱,最终以身殉国。
坚贞一志、字真如卿,颜真卿因此拥有了不朽的力量。
颜真卿以一纸《祭侄文稿》,为历史留下了沉痛的注脚。(宋雨 翻拍)
“忠烈千秋”的文臣武将
倘若没有“安史之乱”,颜真卿的浩然之气很可能会被其大书法家的盛名所掩盖。
公元755年12月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。安禄山统帅的大军势如破竹,攻下东都洛阳,又破了潼关,准备直入帝都长安。当唐玄宗慨叹“河北二十四郡,岂无一忠臣乎”的时候,颜真卿和堂兄颜杲卿成为直插安禄山后方的利剑。
当时,颜真卿守着平原郡(今山东德州一带),颜杲卿驻守常山郡(今河北正定县),兄弟二人一个在山东,一个在河北,率先举兵平复叛乱,从而牵制了叛军向西进攻的步伐。
也是从这时起,身为文臣的颜真卿,开始和战争打起了交道。安禄山听闻河北有变,遂派史思明前往,围攻常山郡。他们抓住了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,想要以此逼迫颜杲卿投降。
颜杲卿不降,气急败坏的史思明将常山郡围起来,最终城内弹尽枪折、瓦石俱空。常山郡陷落,颜杲卿、颜季明以及颜氏家族30多人被杀。
此时的颜真卿却无暇悲痛,一直忙于河北各地平叛事务。直到公元758年,颜真卿才得以抽出身来,派人寻访族人下落,将颜杲卿、颜季明归葬长安凤栖原祖茔,并写下了著名的《祭侄文稿》。
如果说“安史之乱”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,那么,《祭侄文稿》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最鲜活的大唐遗迹之一。那是一位壮怀激烈的老英雄、一代书法宗师,在生灵涂炭的时刻,把半生的血泪留在了那张纸上。
《祭侄文稿》记述了颜杲卿、颜季明父子不畏叛军、舍身成仁之事,笔墨之间,感情激荡。颜真卿用自己的书写,为这段历史留下了沉痛的注脚。这是他“忠烈千秋”的人生答卷,也是颜氏家族30多人用生命集体写就的。
“安史之乱”打开了潘多拉盒子,此后唐朝的藩镇问题不仅长期存在,而且愈演愈烈。公元783年,颜真卿被派去劝和叛将李希烈。李希烈当然没有被招抚,反劝颜真卿不如归顺,新朝建立后,就是宰相了。
颜真卿说,你们听说过颜杲卿吗,他是我哥哥。后来,李希烈又命人架起干柴准备烧死颜真卿,没想到颜真卿却自己走向熊熊火焰——准备赴汤蹈火,后被人拦下。
公元784年,颜真卿在狱中被叛军缢杀,壮烈殉国。
颜真卿画像。(资料照片)
“琅琊颜氏”的浩然家风
参与平叛只是颜真卿平生功业的一部分。颜真卿被后世敬仰和尊崇的背后,更多是因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道德风范。颜真卿的“道德观”,是这个家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,可以说是在“胎教”时期,就内植于他的血液里了。
颜氏家族是以读书修身为荣的望族,祖籍山东临沂,史称“琅琊颜氏”。这不是一般的家族,他们的一世祖是孔子的弟子颜回,所以一向以儒家思想的正统传人自居。
到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时,整个家族迁徙至长安。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,他的《颜氏家训》被称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、体系宏大的家训,无疑是颜真卿家族的精神“传家宝”。一代代颜氏子孙谨遵《颜氏家训》的教诲,成就了他们在操守与才学方面的惊世表现。
如今珍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,作为颜真卿晚年书法代表作之一的《颜氏家庙碑》,叙述着颜氏八位祖先的“德行、书翰、文章、学识”,书有“孔门达者七十二人,颜氏有八”。
颜氏家族崇尚节俭,认为“可俭而不可吝”;看重风化教育,认为“父不慈则子不孝,兄不友则弟不恭,夫不义则妇不顺”;强调“人生在世,会当有业”,“伎之易习而可贵者,无过读书也”,即便天资有别,但只要“钝学累功”,亦“不妨精熟”……
颜真卿的母亲殷氏,同样出身名门,两大家族的家学渊源构成了他的重要人生底色。他身上的忠义品质、磊落气节,也都可以从两大家族的家风家训中找到源头。
青年时的颜真卿酷爱书法,尤其崇拜大书法家张旭。他曾多次探访求问笔法,并拜张旭为师。张旭告诉他,“用笔应‘如锥画沙,如印印泥’,力求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。”张旭的指点对颜真卿影响深远。颜真卿成熟期的书风雄伟博大、笔力强劲,充分体现了书法的力量美、阳刚美,一看就是大唐的气度。
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”这首传诵至今的《劝学》虽然为颜真卿晚年时期劝勉后辈所作,但也是他青年时代胸怀远大志向、勤学苦读的切身体会。
公元734年,颜真卿中进士甲科。两年后,他顺利通过吏部考试,被朝廷授予朝散郎、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,步入仕途。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,这条路注定不是坦途。山东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……在颜真卿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中,他多次因敢谏直言而被权臣排斥调离长安,但这并不影响他矢志报国的决心。
“功昭日月”的道德楷模
书法是最能表现一个人所有特质的“心电图”,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。表面上,颜真卿的楷书是唐代法度严谨的代表,后世称道“欧颜柳赵”楷书四家,“颜筋柳骨”,颜体以“筋”著称,笔力雄强,中锋用笔,厚重而稳定,每一个字都像正襟危坐的官员,体现出十足的儒家“规矩”。实际上,他更为当时的士人提供了一份精神范本,那就是“道”。
到了宋代,尤其看重书写者的精神品格,书法的道德意义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颜真卿就这样走向了与“二王”并列的神坛,成为书法典范和士林楷模。
欧阳修曾评价颜真卿,“斯人忠义出于天性,故其字画刚劲独立,不袭前迹,挺然奇伟,有似其为人。”用今天的话说,就是文如其人、字如其人。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到了哪个高度,他笔下的文字也会到达同样的高度。
人品和作品,历来不脱节,这一点在颜真卿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做人,他是一位怀瑾握瑜、志洁行芳、博学多才的鸿儒硕学;为官,他是一位竭智尽忠、克己奉公、爱民如子的清官廉吏。
一年,关中大旱,江南水灾,农业收成差,颜真卿全家几个月只能吃粥。颜真卿当时已是刑部尚书,看似位高权重,但京官俸禄微薄,他自己又清廉,家中实在无米下锅,只能不惜降低身份,向他人乞米,写下《乞米帖》。帖子透露出颜真卿全家生活拮据,而即使在这种困难到极点的时候,他也只是渴求“惠及少米,实济艰辛”,期待的米量不多,来一点就好,足见颜真卿的清廉与真诚。
又一年,为了给生病的妻子求鹿脯熬药,颜真卿向他人乞讨少许鹿脯。《鹿脯帖》正是记录了这一事件。这次也只是讨要一点点,够药用即可——“病妻服药,要少鹿肉,干脯有新好者,望惠少许”。实际上,京官俸禄少但地位高,如果向地方官员索取钱物,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《颜氏家训》中提到,很多人有了清廉之名后就开始聚敛财富,“清名登而金贝入”,而颜真卿践行家训,遇到再大的困难,也不会滥用职权谋取私利。
颜真卿以身殉国后约300年,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到他当年遇难的地方去凭吊,看到壁间颜真卿留下的题字,仍然心潮澎湃,感慨万千,写下了这样的话:“鲁公文昭武烈,与日月争光可也。”南宋末年,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样为其吟出了“公死于今六百年,忠精赫赫雷行天”的诗句。
做官先做人,做人先立德;德乃官之本,为官先修德。颜真卿一生承继祖训,真正做到了对国家忠诚、个人干净、敢于担当,对于今人来说无疑是一面镜子。
来源 秦风网